中国诗人为何对月亮情有独钟?
中国自古就有拜月、咏月和赏月的传统。明月当空,古人感其清冷,赞月光皎洁,也悲伤阴晴圆缺。月亮一直是中国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。中国的月崇拜从何而来?咏月为何能成为中国历代文人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?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昕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。
中国自古就有拜月、咏月和赏月的传统。明月当空,古人感其清冷,赞月光皎洁,也悲伤阴晴圆缺。月亮一直是中国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。中国的月崇拜从何而来?咏月为何能成为中国历代文人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?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昕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。
一七律.乙已仲秋故乡沱江河畔望月轩邀友对酌感怀(平水韵)光照千秋谁听声,入怀感世意争鸣。溢樽问月晴阴解,处事扪心良莠明。辉洒天伦知爱恨,苦修欲海辩奸贞。沧桑穹宇悬金镜,冰鉴红尘淘浊清。二七律.踏月相思地望水忆旧事感吟(平水韵)一眸情注堰河漪,边梦常浮浣女姿。探
我对中秋的美好记忆,源于我的姥姥。20世纪60年代,我跟姥姥在乡下生活,那时我才六七岁。姥姥属于他们那一代人中的智者,虽然没上过学,却自己从《康熙字典》上学字,读了关汉卿、王实甫的戏剧,读了《封神演义》《三国演义》《西游记》。晚上,姥姥把鸡窝用砖头堵上,把房门
原文: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,根基不让迎、探,容貌不让凤、秦,端雅不让纨、钗,风流不让湘、黛,贤惠不让袭、平。所惜者青年罹祸,命运乖蹇,足为侧室,且虽曾读书,不能与林、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。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?故欲令入园,终无可入之隙,筹画再四,欲令入园,必呆兄
杨元花,女,1954年9月出生,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人,揭阳诗社社员,揭阳榕城作家协会会员,《鲁南作家》编辑部特约作家,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编辑委员会认证诗人,中华诗书画派成员。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80年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系,儿科副主任师,从事医师工作
9月28日晚,由中共德阳市委宣传部、德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,德阳市艺术宫、德阳市图书馆承办,德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的“读响德阳——‘咏月·声华’中秋国庆诵读会”圆满举行。活动融合朗诵、合唱、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,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充满温情与文化韵味的双